中共延安市洛川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艺 >> 正文
四维先生纵论“四维”——义不自进篇
时间:2012/10/30  来源:   作者:作者:四维   点击:
     孝作为人伦之始与仁人之本,从家庭内做起,走向社会,敬老尊贤、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就是仁义。用仁义道德来端正、促进自己的行为是义。“义,人之威仪也”(《说文解字》)。本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孔子说:“义者,宜也。”又说:“义然后取。”指义是人们在社会上该做的事。随着社会的发展,义的含义更为宽泛,指义是一个人好的仪表,表现出来的威信,对人的情谊、友谊,做事的美善,处世的公平、适宜。因此,义实际上就是现代伦理学中道德判断的概念。义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义是中国社会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一说义,人们会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百姓困苦。刘备、关羽、张飞有意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焚香祭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自此三人同心协力,率众逐鹿中原、纵横南北,成就三分天下。桃园结义反映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尚义品质,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历久不衰地广泛传扬。刘关张的结义,报国为民是忠孝,义结金兰是仁悌,相约生死是诚信,之中关乎仁、义、礼、智、信等多方面的道德,演绎出一幅孝义、情义、利义、道义等等多种道德情怀相互碰撞激荡、交融升华的气吞山河、义薄云天、情泣鬼神的人间正剧。因此,义是忠孝的尺度,是情爱的标准,是利惠的原则,是人间正道的向导。
    孝义当守。孝作为道德的根本,是一种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更广意义上的博爱。在家体现在同亲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的关系上;在社会则体现在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身边的一切人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上,孝是一个人广义的品德要求。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和地位不同,其应当承担的社会和家庭责任也不同,所尽孝道形式和内容也不完全一样。勤劳工作,遵纪守法,事亲恭敬,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让家庭和睦安康,是普通百姓的孝。从修身持家做起,并“立身行道”,将对亲人的孝敬仁爱应用于天下人身上,恪尽职守,尽倾才智和能力,造福社会和百姓,是公职人员和领导者的孝。真正的孝是通过修身养德来实现的,同时,孝的实行也受义的规范。
    从军30年从普通士兵到副师长,今年48岁的孙兆群24年如一日替16位烈士战友尽孝。24年前的云南边境,身为副连长和突击队长的孙兆群和战友们接到夺取一高地的命令,战友们商定:谁活着回去,谁就去看望各位的父母。这次战斗后,身上多处受伤的孙兆群从南疆凯旋,而16条年轻战友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南疆。他逐一给这些烈士的父母写信:“亲爱的二老双亲:你们的儿子为国光荣了,今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请收下我这个儿子吧!我会像儿子一样去对待您,并尽我的努力去照顾你的生活。你们有什么困难,一定要给我来信啊!”从此他便成了16位烈士父母的儿子。24年来,孙兆群以儿子的身份先后给烈士父母写信1500多封,资助钱款13万余元,把他奔波的足迹一一标绘出来,行程达9万公里……24年的“孝道长征”,孙兆群在奔波中感受和体味着特殊的亲情,也诠释着真正的大爱、大孝,更让我们感受着一个当代军人孝义的宽广厚重。
    孝爱情怀就是这样的大义凛然。孙兆群的感人事迹充分说明:一个孝义的人一定会既无私地关爱自己的亲人,也会把孝义作为自己不可放弃的责任,去处事待人,造福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理念更多元化,孝的涵义逐渐变得狭隘和表面化,甚至出现滑坡。有人认为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孝,其实这远远不够,其实孝除了赡养,还有顺亲和悦亲,就是要给父母带来自尊和荣耀,让父母享受长久的快乐和安宁。而且这些提高父母幸福指数的方法,必须来自于自己的勤奋劳动和真诚的付出之上!
    四川省交通厅原副厅长郑道访的母亲希望儿子做好官,曾训导儿子:“儿啊,你不知道你的官当得越大,妈的心为你揪得越紧。那么多的贪官被判刑、枪毙,他们也是为人儿女的,真是对不起高堂老母啊!”然而慈母字字血泪的话却没能警醒儿子的贪心。郑道访终因犯下受贿上千万元的惊人罪行被判处死刑。郑道访案发后,郑母急火攻心,一下子病倒了。为了帮儿子还赃款,80岁高龄的老人,带着6岁的曾孙女上街卖花。当老人在电视上看到儿子案情的报道时,一口气没上来,被活活气死了。郑道访的岳母也在案发不久,无法忍受这突发的变故,服安眠药自杀。
    尽孝决不能以牺牲是非为代价。如果以孝顺父母为名做有损道义的事,既是自己罪过,也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大不孝。古人说:“孝子事亲,不可使吾亲生冷淡心,不可使吾亲生烦恼心,不可使吾亲生惊怖心,不可使吾亲生愁闷心,不可使吾亲生愧恨心。”(罗氏《训世编》)以孝子自诩的贪官则恰恰相反,他们使父母心生烦恼、惊恐不安,甚至因此含恨而终,这是彻头彻尾的大逆不道!不义非真孝,只有秉公正义充满孝爱情怀的人,才是真正令人称道的孝义之人。其实不仅从政为官者歪曲孝义的不孝行为,是社会的不幸;而且当世人为了对亲人的“孝”而不顾道义时,这个社会也是极危险的。因此我们必须厘正孝义的关系,让孝义的情怀引领潮流,唱响社会的主旋律,才能建设清明进步的和谐社会。
     情义可度。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人的天性决定了人与生俱来的丰富情感,后天的境遇决定了人们的情感取向。“发乎情,止乎礼”这就产生了一条由情通向礼和仁的途径,情爱遵循礼的约束,这就是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子孙绵延不断,正因为有礼和仁,有“泛爱众,而亲仁”的爱和情。当礼把情和义连接起来时,就有了情义,这是一种被伦理化了高尚情感。
    有一个故事发生在1978年2月初的广州站。一个姑娘出现在陈泉的视线中,一张端庄的笑脸,一头浓黑的长发,一袭淡灰的衣裤,长相和打扮自然熨帖,虽然并不明艳,但却让人眼前一亮,一种淡定自若而又生动无比的气韵在她身上流溢……陈泉怦然心动,这跟他心中的阿云几乎一模一样!姑娘明眸含笑与他对视了一眼。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姑娘并没戴丝巾,一丝失落感涌上他心头,而姑娘身后站着一位戴黄丝巾、手持《花城》杂志的妇女,这妇女拄着一条拐杖,已经30多岁,脸上刻着岁月的风霜,但充满真诚和善良,一双寻觅、等待的眼睛温暖而亲切,面对着这目光,8年来阿云给他的温暖和安慰一起涌上心头。
    8年前,他当大学教授的爸爸妈妈在一场受尽屈辱的批斗会后,以自我了断的方式告别了人寰,一个温馨的家庭,在转瞬间消失。高中毕业的他接到了去海南岛插队落户的通知。失魂落魄的陈泉万念俱灰,准备在渡海时与在另一个世界的爸爸妈妈相聚。在车上,他无意中发现衣袋里竟然有一张字条:“陈泉:你不必知道我是谁,但你要相信这世上有人在乎你。如果你愿意,可来信广州市石牌212信箱3栋601转阿云。”娟秀的字显示写信人是个女孩,她是谁,为什么写这信呢?带着这些疑问,陈泉暂时放弃了自己的打算,一到达目的地便迫不及待写信了。邮路迢递,辗转月余才收到回信,依然是透着真诚关心的神秘莫测的简短几句话,而且这种真诚和神秘,在来来回回的信中巧妙地延续着。陈泉在好奇的探究中渐渐淡远了心中的伤痛,并习惯了新的生活。一年多以后才终于知道,阿云与陈泉俩人的爸爸妈妈是好同学,她按爸爸妈妈的要求,用这样的方式关心他们同学的遗孤。此后,陈泉便与阿云在信中越谈越投机,一段真挚的情感就这样越积越浓。由于知道陈泉怕回伤心之地,阿云想约陈泉到广州过年的话始终不敢提,陈泉也觉得自己的处境不配风花雪月,一个爱字俩人谁也没有说出口,甚至连相片都没交换过。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陈泉在阿云的鼓励下一举考上了中山大学。要上学了,陈泉与阿云相约在广州站相见,由阿云围一条黄丝巾并在手上拿一本《花城》为记。下午5点整陈泉准时出现在广州站。百感交集的他已举目无亲,庆幸的是他还有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阿云,尽管他从未谋面。
    陈泉心想,阿云给予他的可是人世间最珍贵的感情啊,莫说她仅比自己大几岁,只有一条腿残疾,而且像貌端庄;即使她再老再丑甚至坐在轮椅上,凭着她的情义,他也决不能辜负她,要爱她并给她幸福和安宁!想到这,陈泉为自己刚才的失落感而羞愧,眼含泪水走向前:“阿云,我是陈泉啊,你能带我一起去见你爸爸妈妈吗?”“哦,你就是陈泉。”妇人高兴极了:“我是阿云的表姐,阿云这妮子非要我来,说要证实一下她的眼力。”接着告诉陈泉:刚才站她前面的就是阿云,现正在左边第六个柱子旁等着。陈泉一听,抜腿就向左边飞奔而去……
    阿云一家患难见真情,陈泉苦尽甘来的重情守义,深刻阐释了情义的真谛。文革岁月的风云变幻,演绎出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和平的时光、平凡的日子一样需要情义的滋润。人生像一次旅行,机缘幸遇让许多素昧平生的人在旅途中相识、相交、相知、相爱。曲折多变的命运和色彩缤纷的生活构成一幅幅流动的人生风景。无论是喜欢四处旅行,一边观赏沿途的风景,一边播种着自己的情感;还是只喜欢在一个地方驻足,爱恋着不变的风景,让情感与日俱增,这之中许多积极正面的情感都会在丰富着自己的人生的同时,温暖抚慰着自己的心,成为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但无可否认情并非都只是春风化雨般的宜人,许许多多的情让人生变得像风雨飘摇里的危船,甚至被生活的巨浪打翻沉没……夫妻间的相濡以沫并非只靠爱情,若没有一种责任和一颗从一而终的心形成的无声的默契,那一切只是海市蜃楼。有一种情人人都希望拥有,它是你真正的财富,即使青丝变成白发也能在心底存留,它就来自朋友。但朋友有益友也有损友,真正的朋友,是既有彼此仰慕和互相欣赏而产生的友情,又有经得住时光考验能患难与共、互为后援的义气。义是情的后盾,情是义的基础,义使情守固。无论是夫妻还是朋友,想要长久,情和义都缺一不可。有情而寡义,或有义而薄情,他日情未真浓已转薄,大难临头各自飞,到头来,顾盼白首无相知。情如果失去了义的规范,便会成为人生的陷阱,孽缘、溺爱、纵欲、滥交……会让人迷失自我,甚至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世间情,男欢女爱,至友知已,亲情无价,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是人性化的真实鲜明的裸露。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只要至真至诚,都是难以割舍的。当一个人能给情注入义的理念,便是一种人性境界的理性升华,会获得一种灵魂深处圣洁的净化与坦然。情义其实也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生,适情而止,以自己的真性情直面人生。正义规范着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而不在占有。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呈现,是理想和能力得以证实的情感满足。创造不同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完善。其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气度,正是一种天下为公的情怀。
      利义有节。“事无大小,皆有义利”(朱熹)。就利义而言,利是一种价值,指物质利益,就是人们通过自己的作为而得到的东西;而义是分配实现这种价值的原则,主要是指道德、正义和公理,是处事的一种哲学和态度。“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欲是利的源泉,利是欲的实现,义是利实现的度。义的实现就是真正的利,没有义的实现,利只是欲。因此,正确处理义与利这样一个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就能确立为善的价值目标。
    一场严重车祸,欠下一笔54.74万元巨额债务的弟弟不幸身亡了,靠打工谋生的哥哥主动挑起还债重担,请来了所有的债主,重写21张欠条,将弟弟的债务收归自己名下,并承诺在3年时间内,替弟弟分批偿还所有债务,展现了感人至深的旷世兄弟深情,这位汉子叫曾存粮,是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罗塘村人,他演绎的一场弟债兄还的高义大爱新篇,让他成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候选人,感动着无数的人们!
    曾存粮权衡利害立足于孝义,将对亲人的情感应用于社会的其它人身上,用孝爱的情怀推己及人,利义观便有了正确的导向,于是承担巨额债务便成为义不容辞的选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是我国传统道德要求,孔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允许在不违反义的前提下,讲究物质利益,取得“富与贵”之利。不过,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思想中,确实存在着过分重义而贬利的倾向,拔高义的标准,其结果是利义同损。
    《吕氏春秋·察微篇》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孔子认为子贡赎人而不受金的做法看似好事,实则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拔高了人们的道德标准,使鲁国这个鼓励大家解救落难为奴的同胞的义举善法受到损害。往后那些赎人而向国家报销赎金的人,成了不道德的人。那么,谁还会背着不道德的名义去做这件本来是道德的事情呢?何况鲁国本来就富者寡而贫者众,这样自子贡之后,会让很多鲁国人因没人救赎而不能返回故土。
    孔子对利义关系的论述可谓高屋建瓴。“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产生对利义关系对立的现象,时至今日还常常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出现。如救灾等多种慈善捐款捐物,个人自愿根据自身能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本是充满爱心的善举。但是搞排名、甚至对捐少了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抨击等做法,擅自提高了善举的门槛,使捐款者原来的有道德能得到大家赞扬的义举,竟然变成了受人嘲笑、责问的不道德行为,这样的现象颇令人不安。其实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追求,利代表一种功利的向往,那么求利者并不都是不义之人,即使是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发的不义之财。既可以“义以生利”,也可以“利以生义”。
    当今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物欲愿望空前高涨,极端利己主义者比过去多了,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见利忘义现象充斥市场。要治理这种丑恶现象,还是要端正利义观,把利义有机地统一起来,既重义,也重利,当然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还是应谨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切不可将二者倒置。人不可见利忘义,这是社会公正廉明的要求,也是一个人立世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仁为义之本。”(《礼记·运礼》)没有仁,义也就无从谈起。“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宋·朱熹)。仁的核心是爱人惠人,作为人类最高的道德追求,仁是一切美好情感的土壤,是天下利惠的动力。义作为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它的本质就是无私利他,其指向和所用显然受制于仁。人间有了仁义,就有了最美丽的道德情感。中华民族一向崇尚正义,追求崇高的理想道德。我们的祖先历来主张仁义,严格要求人们克己修身,严守道义,以天下为己任,历尽沧桑磨难也不改其志。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求民族崛起,就应谨遵祖辈教训,广布仁爱、坚守道义,定然天下归心!
    义不自进,就是坚守正义,不妄自求进。“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素书·正道),重情而不纵欲,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身上培养一股浩然正气,与天下人共进,为仁人志士所义不容辞!义之所当,人有定力,可使礼乐孝道归仁爱;义之所钟,收放有度,能让情深似海浪不翻;义之所求,天人合一,促使正直善良齐并进;义之所在,取利有道,会让千金散尽还复来。天下守义则民无巧诈,知廉耻而心归仁义。让义时时激励和温暖着我们,用孝爱的情怀处事待人,和谐美好的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 
 

上一篇:四维先生纵论“四维”——礼不愈节篇

下一篇:四维先生纵论“四维”——廉不蔽恶篇

中共洛川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洛川县监察委 主办
电话:0911 3622110 E-mail:lcxjjw@126.com 邮编:727400
陕ICP备090142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