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延安市洛川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艺 >> 正文
四维先生纵论“四维”——耻不从枉篇
时间:2012/10/30  来源:   作者:作者:四维   点击:
     一个心智正常的中国人最怕被人指责为不忠不孝,这“怕”就是耻。耻,指羞愧、屈辱的一种情感状态。“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礼记·内则》)。指父母之子,如果想去做坏事,但想到会给父母带来羞辱,就一定不会去做。这种为不当的言行举止有羞愧之心,这就是耻感。耻感,是人们按照社会道德伦理标准评价别人言行或反省自身言行而产生的羞辱心理。耻在人类的伦理道德本性中,是一条基本的、绝对的精神律法。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就把耻感看成是人性和人的本质特征的重要标志,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没有耻感,不是真正的人。因此,耻是每个人都不可能也不敢越过的一条伦理底线。
    耻是褒义词,让人懂得什么是羞愧,因而是一种美德。耻感来自每个人的内心,基于道德自觉和文化修养,要通过教育、培养和自身努力形成。知耻近乎勇,凡为善之心,抑恶之念,皆起自人正确的耻感。无耻,是人之恶性中的首要恶性。人不知耻,失去的就是人的一切。耻作为道德伦理的一道堤坝,支撑着我们的文化价值,是防范道德沦落、人性丧失的强大精神力量。养耻是明辨善恶是非、培育孝爱情怀、践行新时代荣辱观的有效切入点。
 
    明耻尽孝
 
    耻作为人要“成为一个人”的伦理精神,体现着由个人的生物性(动物)上升为社会的普遍性(人)的文明要义,因而耻孕育于人的群体或集体之中。在人伦理义中,耻是“自耻”,“行己有耻”(孔子),指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其根本价值指的是:耻生于个体为自己的群体所否定和抛弃。家庭作为人出生和成长的第一个群体,是耻孕生培育的最重要的基地,因为维持家的人伦秩序靠的是孝,由于耻总是以群体或集体为基本取向,服务于家国天下,并为之尽义务,正是耻的根本要求。因此,耻源自于孝,升华和发展了孝。
    有户人家是三代人。一天,父亲对儿子说:“你爷爷年老体弱,活在世上毫无用处,不如抬去深山抛弃掉算了。”半夜,父子俩用一箩筐抬着老人到了山谷溪边,正准备往下抛时,儿子说:“爸爸,我们只要把爷爷抛弃掉就可以了,这箩筐可得留下!”父亲不解地说:“还留这箩筐干什么?”儿子说:“留着这箩筐,将来我好用它把你抬到这里来呀!”父亲闻之大惊,似当头棒喝,如梦初醒。连忙叫儿子把老人抬回家中,好生赡养侍奉,再也不敢有不孝之举了。
    父亲是苏醒于儿子上行下效的不孝言论,耻感的回归端正的是自己迷失的孝行,反过来又会从儿子明耻的德行增进中,收获孝爱情怀的温暖快乐。在孝爱的哺育下,人的本性都是知耻的,因为从呱呱坠地开始,人所接受的就是孝爱的是非教育,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在长辈们积月累日的循循善诱中,耻的观念便植根于人的心底。但在物欲横流的世态中,带有中华民族几千年义理烙印的耻辱观念淡薄了,几千年来传统规矩的道德约束也被削弱了。不少人忘了孝道,耻感正在一点一点地被消蚀,使道德逐渐旁落,直到触犯法律成为罪犯,甚至无法无天,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败类。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刘庄的刘魁自称孝子,但他不顾父亲不得为日本人做事的告诫,以做生意的谎言瞒着老父亲,当了皇协军大队长。那年老父70大寿,刘魁要求四乡八邻乡亲前往贺寿,有人送了一幅隐喻对联骂之,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刘魁不知何意,其父学问颇高,一看便知“首句隐忘八,次句隐无耻也”!于是厉声责问刘魁是不是在外做坏事了,得知儿子成了汉奸,老人家大骂刘魁是不识廉耻的不肖子孙!老人骂毕,顿足捶胸,当场气绝,寿宴变成灵堂。
    在中国古代,“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并列为八大行为准则,也称“八德”。古代民间骂人行为不正为“忘八”即忘了“八德”,或忘了“八德”中的第八个字:“耻”。古语中将“忘八无耻”视为第一位的骂人之话,无怪饱读诗书而深明大义的刘魁的老父亲一见骂联,难忍儿子无耻而含羞猝死。刘魁的无耻,是真正的不孝,也说明凡无耻之徒,都是不孝子孙。
    安徽原省委副书记王昭耀、四川省交通厅原副厅长郑道访,都是涉案金额上千万元的巨贪。王昭耀升官发财后花天酒地,却让80多岁的老父母在乡下住在两间破烂不堪的房子里,过着凄惨的晚年。郑道访违背母亲做不贪不沾的好官的训诫,将80岁高龄的老母亲活活气死,岳母含羞自杀。许许多多的贪官都是寡廉鲜耻的不忠不孝之徒!
    当然在民族大义面前,无耻之徒毕竟是极少数的,而对给了自己生命并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做出弃父母于荒野的灭绝人性的行径,绝大多数人也都能尽赡养父母的义务。但持“只要给父母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就是尽孝”的观点的人,还并不鲜见,这其实是孝耻观的误区。
    老人只有一个儿子,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老伴去世了,儿子也去了另一个城市。每个月儿子会回来一次看望老人,会给足生活费。但是,老人却越来越孤僻,越来越消沉。有一天,老人在街上捡了一只流浪狗。在狗的陪伴下,老人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有心事就跟狗诉说。狗儿也特别通人性,在一次老人病倒后,它穿过几条街,找到老人的朋友,把老人送去医院。奄奄一息的父亲仍不忘交代百忙中回来的儿子要好好照顾他的狗,儿子却看不顺那条流浪狗,言语中跟父亲起了冲突。老人一气之下,说:“养儿不如养条狗。”儿子认为狗的存在是他的耻辱,当晚就把狗给弄死了。老人康复出院后,发现狗给儿子杀死了。越想越生气,就趁儿子睡着时用木棒把儿子打成重伤。
    儿子不能忍受与一条流浪狗分享父爱的耻辱,竟然吊死父亲视为同伴并有救命之恩的狗,导致父亲以极端的手法宣泄自己的愤懑,结局令人不寒而栗!儿子的耻感在于父爱的弱化,却没想到自己孝耻感的偏差。民以食为天,物质决定意识,当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当然一切都以生存为第一要义,要通过一切手段满足生存需求,儿女让父辈不愁衣食,这是孝的最基本要求,但这绝非就是孝的全部。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了敬,不能顺亲、悦亲,只剩赡养,则无异于饲养狗马!把父母等同动物,陷父母于屈辱中,而为儿女者仍引以为孝,这岂不是无耻?!
    一个乞丐在路边乞讨,见人便说:“能不能给我100块钱?”一个路人说:“行,但我只有80块钱。”乞丐答:“那你就先欠着我20块钱吧。”这是个笑话,但现实生活中并非没有与乞丐相似的人。有些人总以为是上苍欠他的,老觉得老天爷给的不够多、不够好,无耻的心灵中早已没有了感恩的情愫,耻感和孝道就坍塌于腐蚀灵魂的无尽贪欲之中。
    孝爱的情怀有着强烈的是非观。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耻的力量,推动人们坚守孝爱,明志养德,尽享天伦之乐。一个人也只有端正孝耻观,真正给父母予赡养、顺心、快乐,并进而敬老尊贤、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实现人生价值,才能享受到孝道的真义和生命的真谛。
 
    养耻修德
 
    我国古人说的“养耻”,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修养途径。耻是追求真善美、远离假丑恶的精神力量,是抵御不良诱惑的道德堤坝,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具有强烈耻感的人都信仰人类是高尚的,他们对一切不高尚的行为感到耻辱。正因如此,他们通过养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努力地坚守着这份高尚的情操。中华传统以仁爱孝义为道德体系的核心,克己复礼为仁,礼之首要是“恭”,“恭”的真义是“不侮”,“恭则不侮”(《论语·阳货》),“不侮”的真义即“远耻”,“恭则远耻”(《礼记·表记》)。孟子说:“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欧阳修也讲过:“廉耻,是立人之大节。”可见“知耻”、“远耻”既是道德修养的起点,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体现。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指耻是一个心明是非、怀揣理想的人对自己的实践结果不认同时的自责。耻作为作用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品德,其本质是自律和激励,是一种引导人们在人格修养上自强不息、臻于至善的精神力量。
    张山开车驰骋在山间小路上,如画的风景让他非常惬意,突然迎面开来一辆拖拉机,在会车时,皮肤黝黑且满囗黑牙的司机对他大喊:“猪,猪!”张山很纳闷,好心情给搅混了,越想越气,于是他摇下车窗回头向着将要绝尘远去的拖拉机司机大骂:“你才是一头蠢猪!”骂完觉得出了口闷气,车却迎头撞上一群在山路上溜达的猪。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的。张山撞猪,看似源于对羞耻的正常反应,其实是心无善念,则行举无耻,才会与善意的提醒失之交臂,而自寻其辱。人完善自我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心灵的自律,这是美好道德修养的根本。自律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道德自觉,是人维护耻感、规范自己言行的心灵法令。如果张山真以骂人的话为耻,心中有一种耻的自律,即使对方是恶意挑衅,也能冷静地作出正当的应对措施,这样便能大大减少失误。苏轼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侯论》)耻的自律是避祸的堤坝,而耻的激励却是前进的加油站。人有气节,国有国格。一个国家和一个人可以失掉财富,但绝不能失去耻感及由此而产生的自尊自强。中华文明能五千年延绵不绝,与我们民族强烈的耻感意识不可分割。从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到项羽的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从文天祥的耻为亡国奴,到全民奋起的八年抗战……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奋斗。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知耻,它的族群和人民就能汇集、凝结成正义向上的巨大力量。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兵败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对他消除了戒心并送他回了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于是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又挂了一只苦胆,时不时的强迫自己尝尝苦胆的味道,并要求卫兵天天提醒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激励自己忍辱负重、励精图志。后来,勾践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左传·哀公元年》),把越国强大起来,终于找到时机一举灭亡了吴国。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知耻而后勇。勇是与智仁并称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的“三达德”之一,勇的要义就是“知耻”,“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二十章》)孔子说的“知耻近乎勇。”就是指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这里把耻和勇敢等同起来,认为人知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因为一个人知耻,便能反省自责自己的过失,这样的精神自觉会把耻化为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耻的激励历来都是积极正面的,一个正常的人,决不会赤身裸体出现在公众面前,因为他有耻感。但是当耻感被扭曲之后,特别是这种被扭曲的耻感得到文化的认同后,就会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之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影响社会风气,与此相适应的怪现象便应运而生。
    哀莫大于无耻。由于道德贞操被沾污,人们的耻辱感也随之消失,真善美便受到普遍嘲解,正义受到普遍的腐蚀!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各种社会问题和人生怪象便层出不穷。当前社区舆论中有一种以丑为美、以耻为荣的病态审美倾向,正严重腐蚀着人们的心灵,误导着人们的行为:搏出位、抢眼球,于是丑陋的“芙蓉姐姐”成为到处走穴赚钱的名角儿,认真负责、不贪不沾的干部被讥为“假正经、不合群”,通过行贿或制假获取不当利益的人被羡称为“有能力、有门路”,甚至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的贪官被赞为“守信用、讲义气”……就腐败问题而言,有耻则有廉,无耻必无廉。一些无耻的为官从政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手中的权力视为物质交换的筹码,贪赃枉法时可以心安理得,不患德之不崇,而嫌位之不尊;不怕政之不正,唯恐欲壑不满。更可怕的是在利益驱动的大环境下,权力掌握着资源配置、腐败能带来巨大利益和腐败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现实状况中,贪腐之风逐渐沉淀为社会心理依托,腐败耻感的日益丧失不仅表现在许多官员身上,而且也存在于不少普通民众身上:痛恨贪官,却又非常羡慕那可以腐败的权力和腐败的生活;对权力滥用恨之入骨,但一旦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会更愿意选择向权力献媚和行贿而不愿参与公平竞争,从而为腐败推波助澜。上述的种种社会丑恶现象,惟有正本清源,在人们都真正知耻的情况下,才能拨乱反正。
    一位哲人在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但他才几岁的小儿子老在旁边捣乱。为了让小儿子老老实实的呆在客厅里自个玩,哲人顺手从书柜里取出一本旧杂志,撕下了印有一幅世界地图的封底,并将其撕成很多碎片,交给儿子说:“如果你能拼拢这幅地图,我就给你奖励。”哲人认为没上过学的儿子要拼很长时间,这回可以清静好一会儿了。结果,不到半小时,孩子又闯进了哲人的书房:“爸爸,地图拼好了。”对着吃惊的父亲,小孩把拼好的地图翻过来笑嘻嘻地说:“这面有一个人的头像,我就照着这个人的鼻子、眼睛、嘴巴、耳朵来拼图,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个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了。”哲人恍然大悟,一下就想通了他的论题: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大概也就正确了。
    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是充满禅意的参悟。其实我们眼中的浮躁、纷繁,并非都源自世界的不公和错乱,而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是否拥有摆脱物欲羁绊、化解矛盾捆绑的正确耻感,引导我们健全自己的人格,清明自己的心灵世界。“德不孤,必有邻”(孔子)。从自己做起,进而影响周边的人,你就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世界!
    人最大的勇气是战胜自己,胜己者,胜人。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才能临财不贪,临难不屈;才能谦和退让,取舍有度。小到个人修养,大至民族气节,知耻都是良知的先导。它是正直人性的前提,也是正义人生的风标。耻是人类道德的自觉,是人类最可贵的东西。如果这种道德的自觉淡出了人类的心灵成了社会的稀缺资源时,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今天我们呼唤现代文明,要建设和谐进步的社会,就必须养耻,在传统美德的滋养下,树立与时俱进的耻感标杆,重构社会道德新体系。
 
    知耻笃行
 
    知耻为人类真知。知耻而远耻,守住道德的底线,不敢越雷池半步,就能让自己无怨无悔;也惟有知耻远耻,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树立起堂堂正正的形象,从而真正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因此,要知耻而远耻,就必须笃志践行,让知耻远耻贯穿于我们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具体实践中去,笃行于我们平常的言行举止之中,为孝道的普及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保障。
    2005年5月9日,一场暴风雨袭击厦门,厦门一家媒体摄影记者守株待兔,抓拍到一名骑车人,因自行车前轮突陷水坑,身体失去平衡摔倒的情景。这件事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很多读者对记者这种做法进行谴责;但也有人赞扬记者坚守职业道德,说:“记者做得很好很客观,记者本来就应以旁观者的身份存在,如果介入到事件之中,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记者了。”
    一个存心以“守株待兔”方式获取新闻资料的记者,显然不可能有及时提醒“骑车人”注意水坑危险的善举。甚至很有可能在看到“骑车人”落入水坑时有 “猎获”的兴奋、庆幸。这样一个所谓的“称职的记者”,却恰恰是一个“不称职的人”!因为善良的人性是一切职业道德的基石,连做人尚且不称职,何以称职所从事的职业?一切职业的终极目标都应当是为了促进人的完善、成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新闻永恒不变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的真实,把无耻当职业操守,是对新闻人性本质的亵渎!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谦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真善美的孝爱情怀的萌动,有人性,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禽兽才不具备人类这些天然的属性。富有同情心、救难解危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大力弘扬的人性之美,舍弃为人的基本良知,置身事外,成为冷血的记录者,是对新闻职业道德的歪曲。
    2006年7月10日下午,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在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她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经过多次努力,女孩最终没能醒来。看着女孩的尸体,曹爱文哭了,泪水顺着脸颊滑落。这张照片一经公开报道,立刻引来广泛热议。曹爱文被人们誉为“当今中国最美丽的记者”。曹爱文用对生命的关爱和对他人生命的无限尊重的人性本能,诠释了新闻工作者真正的职业良知。
    摄影记者的“守株待兔”与曹爱文的人性流露,都是由新闻从业人员演绎的典型事例,既关系职业道德,又直指社会公德,更是对孝爱情怀的最好考量,对人们知耻笃行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好多人淡漠了自己的人性本能,迷失了心灵的家园,麻木了善良的情感。每个人都该扪心自问:面对着他人生命的危难,你是“守株待兔”的“尽职责”,还是力施援手的“尽人性”,或做寡廉鲜耻的“范跑跑”?!
    四川省都江堰市光亚中学教师范美忠在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丢下学生一个人跑出了教室,并于5月22日在天涯论坛上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宣称:“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范美忠卑劣的职业操守和挑战人类人伦道德底线的言行举止引起国人极大的愤慨,人们讽刺蔑称他为“范跑跑”,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范跑跑” 的极度自私,传达出的是一种丑恶的价值观,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就是“成为一个人”的堕落!如今“范跑跑”已经成为无耻的代名词。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你可以不高尚,但是你不能无耻。你可以不处处为他人着想,但你绝不能损害他人正义的权益,因为“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黑格尔),是人的底线。你可以追求自由,但是你不能不受正义的约束,人的自由并不仅仅是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而且还包括做正义规定的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像在城市道路上你的行走的自由,必须受交通规则的约束,不管你是否愿意,这都是保障你和他人生命安全的必须。
    在现实生活中,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损坏公物、挤抢公交车座位等不文明举止,闯红灯、制盗版、造假贩假、投机取巧、营私舞弊等不光彩行为,有小有大,其实都属不知耻之列。甚至当你讲粗言当众受到儿子的批评提醒,你容忍了,或你习以为常不在乎,你的耻感迟钝了,结果,你助长了丑陋无耻行为的畅通无阻,你的举止很有可能会被儿子克隆。
    中华文化向来含蓄、害羞,做了不光彩、不道德的事,在饱受良心谴责的同时,最怕让人瞧不起,面红耳赤羞于见人,“恨不得地下突然裂开一条缝好钻进去”,就是此时最普通的自诉。可是在当今中国,害羞越来越稀有了,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原有的社会文化结构不断遭到破坏,社会价值观念还没有定型。片面讲求效率的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公平正义和人性的意识正在受到严重的扭曲,道德观念在强烈的物欲面前,显得十分软弱。许多人满是对名利的关注和对善恶的漠视,耻便一点点地被消蚀殆尽。
    人的耻感迟钝,则举止失常;社会缺乏耻感,则世风日下。当前有一种“目中无人”的社会倾向令人忧虑,就是发展经济全力以赴,却疏于道德培养。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管子也说:“用贫与富,如何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管子·侈靡》)指出物质生活“有余”的时候,会出现精神道德方面的危机;而物质生活处于“甚富”、“甚贫”两极状态,其意识形态领域的道德品质都会出现危机。这是极具社会实践意义的观点。其实,发展是硬道理,这的确是真理!但不能忘记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如果GDP、GNP增长了,人性却淡漠了,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方向!如果人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任、缺少诚信的环境中,即使拥有再丰富的物质生活,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更进一步说,在“人”没有发展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只能造出暂时的泡沫式强大,不可能创造真正的文明,因此,其无法持续并最终衰败的结局是必然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矣!
    有个机关,大楼洗手间的脏乱差向来为人们诟病,管理者颇为头疼。一天洗手间分别贴上:“来去冲冲,大家轻松”和“向前一小步,不脏鞋和裤”的醒目小标语。结果,不仅卫生间干净整洁了,而且这个机关也成了文明单位。
    两幅小标语的魔力,在于它温馨的提示唤醒了人们的耻感,人们在清洁了卫生间的同时,也冲洗了“精神的马桶”。知耻笃行,从自己做起,由他律转为自律,并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其荡涤丑陋的成效将无与伦比。
    耻是文明生活的一种杰出成就,是人类心灵的一个伟大创造。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是指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当一个人能达到“无耻之耻”的境界时,他就成了真善美的播种机,他的美好心灵在指引着自己的同时,也照亮着他人。耻,人类拯救自我的理性省悟,从高尚美丽的人生感觉开始,蕴藉强烈的屈辱、羞愧的意识,背负着沉重的利他、不争的重担,引导着人生走出欲望、失败的泥淖,在舍弃、放下的涅磐中,走向充盈着尊严、敞亮的美好未来。
    耻不从枉,就是人有耻而不趋从于坏人做不符合道德的事。“不从枉,则邪事不生”。不趋从坏人,不做坏事,就不会滋事生非,不会伦理失序、道德失范。耻永驻心中,“吾日三省吾身”(曾子),可以时刻提醒着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激发起完善人格的巨大力量。让耻指引着我们,感恩生活,孝爱众生。


 

上一篇:四维先生纵论“四维”——廉不蔽恶篇

下一篇:没有文章

中共洛川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洛川县监察委 主办
电话:0911 3622110 E-mail:lcxjjw@126.com 邮编:727400
陕ICP备09014210号